「循環經濟」,從維基百科的說明它是一種再生系統,藉由減緩、封閉與縮小物質與能量循環,使得資源的投入與廢棄、排放達成減量化的目標。循環經濟也可以說是一個未來可永續發展、零浪費,並可與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所擁有的資源共生的想法。
然而,循環經濟所想像的未來是所製造生產的每個產品都應該經過精心設計,並可用於多個循環來使用,不同的材料與生產製造的循環皆經過仔細考量搭配,如此一來,一個製程的輸出始終可成為另一個製程的輸入。所以英文才會是寫成「circular economy」。
老編認為:台灣是需要採行循環再生的經濟發展。
老編查看了過去幾年的資料,台灣90%以上的能源、肥料、飼料,以及60%以上的食物仰賴進口(與我國的醫療用藥概念很接近)。持續倚賴進口大量能源、原物料,再加工生產外銷,而製造過程的廢棄物則隨意棄置,任由環境被污染破壞。這樣刺激成長的工業化經濟模式,在資源供需與價格大幅波動之際,難以持續創造就業並兼顧環境生態。這些問題都是「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的商業模式所導致。線性經濟的特色是「浪費資源」,同時忽略「外部成本」的破壞性商業機制。每創造一個新技術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帶來更多新問題。全球暖化就是線性經濟發展下累積的世代風險。
Why we need? 以台灣地小人稠、高人口密度,亞洲數一數二的人均碳排量,再加上廢棄物無預警亂竄等等社會現象,循環經濟的設計可以直接把污染和廢棄物轉換為有價值的資源,間接復甦土地的生命力,提升百姓的生活環境。台灣是個能資源、原物料短缺,極度仰賴進口的國家,循環經濟的設計,可以從根本減少對原物料的倚賴,提升原物料的經濟效益,讓台灣在經濟發展和資源掌握上,都能更加獨立自主。循環經濟可以讓台灣高度仰賴以「降低成本」為競爭力的商業模式。台灣積極把循環經濟的精神帶入企業體,可以讓台灣業者翻身扮演新時代的領導角色,站上推動循環經濟的制高點,參與循環經濟的技術研發,創新商業模式的建構和制定未來的經貿規則。循環經濟是兼顧經濟活動、在地就業、環境生態與能源自主的發展模式。這個資源可以不停循環與再生的經濟模式,讓每個人有機會重新想像未來。對企業界而言,以「使用」取代「擁有」的「消費文化」,以「製造」延伸到「服務」的「產業文化」,以「相互依存」取代「獨善其身」的「合作文化」,有利於改變企業的體質,提升競爭力。
全球中產階級將增加到49億人,這是史上最大一次中產階級的增長。地球有限的能源、原物料、水、食物的供應,將因消費需求的大幅擴增愈來愈緊張。隨著全球人口數已超過70億大關,因應人類生活的各項需求,已讓全球資源面臨耗竭危機,加上過去傳統仰賴「自然能資源開採、製品加工、消費使用、丟棄焚燒掩埋」這種「線性」經濟模式,對於自然環境也造成嚴重的負荷壓力,「線性經濟」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發展經濟的思維是從天然資源開採、加工製造、使用丟棄,再到焚化掩埋的單向過程,將有價值的資源一直線變成廢棄物的旅程,過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並造成許多環境上的有毒汙染與衝擊。
隨著地球人口呈指數型成長,根據氣候變遷小組(IPCC)的科學研究調查《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當地表均溫上升較工業革命前超過1.5°C時,地球環境就會出現巨大、且難以恢復的變化,而這個時間點極可能發生於2030~2052年。人類發展不是單一面向的成長,而是需要系統性的思考,整體考量「經濟活動、社會需求、環境生態」這三個相互密切關聯的面向,透過資通訊科技(ICT),收集大數據(big data)並藉由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的變革,造就了資料經濟(data economy)跳躍式發展。市場情資也看到了全球市值百大企業之所以能在商業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歸功於網際網路革命,掌握了資料並創造經濟價值,由數據驅動貼近用戶思維所產生的商業服務模式。在經濟推動循環的永續思維下,「資料經濟」將會扮演商業力量中不可或缺的重角色,如何透過資通訊科技,推動循環經濟就成為了重中之重,敬請期待老編說說……讓我們來聊聊有哪些商業機會,而新創企業如何破壞式創新,變成市場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