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嗎? 爸爸買給你,彩券遊戲自古以來就利用人性,讓每個人都有能以小博大一夜致富的心理,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彩券的發展沿革。
在擁有悠久歷史古羅馬人在馬戲團的表演中,就有彩券的對獎遊戲。羅馬皇帝會將中獎號碼寫在羊皮紙上,然後丟擲出來讓參與者對號,中獎者可得各式各樣的獎品。在羅馬人慶祝節慶期間,大家也會相互贈送彩券,嘗試是否有幸能受幸運之神的眷顧降臨,而彩券盈餘就收歸國庫。在羅馬帝國第五任皇帝尼祿(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還曾運用彩券盈餘來興建富麗堂皇的金宮,重建被自己放火燒掉的羅馬城。約在15世紀義大利佛羅倫斯發行最早以金錢為兌換獎品的彩券,同期在威尼斯則出現了第一個由政府來經營有金錢兌換的彩券遊戲,用以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至於中國早在元代,一些寺院的僧徒就以募款方式修建或新造寺廟殿塔為理由,使用「拈鬮(ㄐㄧㄡ)射利」的抽獎票,什麼是「拈鬮射利」呢?“拈鬮”即任取事先標註記號的竹、木製成的簽籌,以決定得到什麼或做什麼事情。所謂的“利”,也就是大獎,分別託付給富豪巨室以求兜售,從販售簽籌上獲利。 在清朝道光以後,在廣東地區則流行「闈姓」博弈,即當科舉考試,由眾人集資,打賭當年中舉士子,購買清單上的姓氏,押中最多中舉者闈姓可獲大獎。到了清光緒十一年 由欽差彭玉麟、巡撫張之洞等人的上奏,將「闈姓」彩券合法化,並予以課稅納入國庫稅收。
國民政府遷至臺灣初期,為籌措財源,遂由當時的臺灣省政府推動發行「愛國獎券」,由臺灣銀行在1950年4月11日發行第一期,並以【發財不忘愛國,愛國可以發財。】等口號進行宣傳,鼓勵民眾多多購買,後於1980年代民間興起「大家樂」的賭博,一時間求【明牌】的風氣橫掃全台,後續也開始嚴重影響到社會秩序與愛國獎券的正常發行,直到1987年12月27日發行完最後一期的1,171期之後,總計發行了37年由臺灣省政府宣布停止發行。
目前臺灣的彩券分為中華民國公益彩券,以提升社會福利為主要目的。由主管機構財政部遴選發行機構,第一屆由臺灣銀行發行,發行期間為(1999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第二屆由台北銀行(於2005年1月1日與富邦商業銀行合併為台北富邦銀行)發行 ,發行期間為(2002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第三屆由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發行並委託台灣彩券股份有限公司辦理,發行期間為(2007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第四屆遴選後由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繼續發行,並允諾每年提供27億元回饋金挹注政府社福財源,委託台灣彩券股份有限公司辦理,發行期間延長至10年為(2014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另一種彩券為運動彩券,運動彩券發行條例即述明主要目地為振興體育,並籌資以發掘、培訓及照顧運動人才,主管機構為當時的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現已改制為教育部體育署),發行機構為遴選產生,第一屆為台北富邦商業銀行,發行期間為(2008年5月2日至2013年12月31日),第二屆為威剛科技,發行期間為(2014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